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761篇
安全科学   35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197篇
综合类   1541篇
基础理论   217篇
污染及防治   158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203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51.
孙楠  朱渭宁  程乾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366-4373
研究河口海岸带湿地长时间演变对湿地保护管理和海岸带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获取长江口1979—2015年10景Landsat-MSS/TM/OLI影像和2015年13景GF1-PMS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对比两个典型实验区分类算法,选用最优的决策树算法应用到长江口Landsat影像中,得到沿岸湿地要素近40年的面积变化情况.研究表明,2015年长江河口海岸带湿地总面积为4725 km2,自然湿地占63.5%,人工湿地占21.2%,湿地总面积相比1979年增加了662 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163 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766 km2.长江口自然湿地面积在1979—2000年减少幅度较大,2000年后由于保护管理加强而减少幅度变小;人工湿地和建筑面积增加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大型水库的修建和人工鱼塘开发及港口建设.湿地总的变化趋势为河口区不断淤积,自然湿地转变为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转变为建筑用地等非湿地;其中,滩涂面积减少283 km2,水库、养殖鱼塘和水稻田面积分别增加了92、355和319 km2,主要发生在崇明东滩和启东沿岸;非湿地中建筑用地面积增加154 km2,灌木草场面积减少147 km2,主要发生在上海和启东沿岸.同时比较分析长江口3个区域湿地驱动因子发现,北岸启东沿岸和南岸南汇东滩湿地因经济快速发展和港口水利工程修建,以及过度开垦滩涂等自然湿地使人工湿地增加明显;而长江上游径流量、区域降水和海平面上涨等自然因素控制着中支河道区(如崇明东滩)自然湿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2.
我国区域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对比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7年的政府统计数据,将全国划分为4个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并对比各区域道路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安全形势,然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参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梯次靠前的区域,其道路交通与安全状况也相对较好;GDP、人口、机动车保有量、机动车驾驶证普及率、道路条件和交通运输规模等因素分别对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和百公里道路死亡率等指标具有显著影响。针对各区域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必须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与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管理以及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3.
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隐患分析及对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实地调查所得的西安市城中村的安全状况为依据,针对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频发、救援困难的特点,从系统论的观点,全面分析了西安市城中村这一系统所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得到以西安市城中村灾害事故为顶上事件的事故树,充分运用事故树模型,计算得出西安市城中村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结构重要度排序。本次调查研究以有效的解决西安市城中村事故隐患为目的,利用系统论和FTA为研究手段,针对目前西安城中村事故隐患提出了“五加强”的对策:加强施工安全规范、加强交通管理、加强治安巡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防知识教育,为全国各大城市城中村事故隐患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4.
水电工程是一个在建设过程中充满风险的、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风险管理伴随着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随着我国水电工程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分析了在水电工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和评价方法,并对一些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大致的比较,同时对水电工程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5.
以68台燃油锅炉(≤10~MW)NOx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NOx的排放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控制与管理现状,讨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管理控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控制建议。结果表明,NOx平均排放浓度为318.2mg/m^3,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4.4kg/t,基于燃料发热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102.8ng/J,基于燃料氮含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2.1mg/mg;建议采取分阶段控制的方式,逐步提高NOx排放限制,从而实现控源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56.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和城市发展阶段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7.
对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目的、意义、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唐山排污权交易的工作进程以及交易指标、交易主体、交易程序、指导价格、申购数量、交易范围、优先及限制条件等模式特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同类型城市开展排污权交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利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超级站2013年9月1日—2015年5月31日黑碳气溶胶(BC)的监测数据,研究空气中BC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和常规污染物相关性。结果表明:BC小时平均浓度均值在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呈"W"型,秋季呈"V"型,且冬季的第一个最低值和峰值比春季和夏季的分别延迟1 h和2~3 h,且20:00~次日6:00秋季BC小时平均浓度均值高于当年冬季。BC浓度在秋季和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冬季BC/PM_(2.5)基本最低,秋季BC/PM_(2.5)相对最高。BC日平均浓度与气温、降水和风速的日平均值为极负显著相关,且风速小于1.0 m/s时,其与风速呈最显著的负相关。除O_3外,BC日平均浓度与其他常规空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相关,表明其同源性很强,且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9.
不考虑气象因素的输变电线路的电磁环境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有差距,探讨了温度、湿度、风等气象因素对输变电线路电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减缓措施。结果表明:温度上升,则电磁场强度及无线电干扰强度都会增强;高相对湿度下电磁场强度与湿度成正比,低湿度则无明显影响,湿度对无线电干扰的影响与线路电压有关;风使输电线发生偏移,改变空间电磁场强度。  相似文献   
160.
基于江西省5个气象站(赣县、吉安、南城、南昌、景德镇)近50 a(196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等逐月平均资料,计算江西省干旱侦测指数(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RDI),分析旱情、涝情变化趋势。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江西省年及四个季节的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与RDIst值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日照时数则与RDIst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降雨量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42%~58%;其次是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1%~19%和7%~19%;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较小。降雨量、相对湿度的增加,日照时数的减少共同导致了1961~2010年江西省年际尺度和春季RDIst值的增加,表明江西省总体从偏旱向偏涝转变。1961~2010年江西省夏季、秋季和冬季RDIst没有明显的增长或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